星空糖心天美mV

中文

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新闻热点 / 正文

第二届中国研究生国际中文教育案例大赛全国总决赛在华东师大举办

2025年10月21日 教育+ 智能+

  数智赋能教学,中文联通世界。10月18日至19日,第二届中国研究生国际中文教育案例大赛全国总决赛在华东师大成功举办,来自海内外285所高校的3433名师生报名参赛。经过激烈角逐,70支队伍入围全国总决赛,华东师大“叁毛寻踪队”脱颖而出,夺得冠军。

各赛道第一名队伍角逐冠军

总决赛现场

  中国研究生国际中文教育案例大赛旨在拓宽国际中文教育学子的研究与实践视野,激励广大研究生在多元场景中探索语言教学的创新路径,拥抱数智技术发展带来的教学改革新机遇。

  比赛设置了聚焦智能技术应用的“智慧中文”赛道、探索职业领域融合的“中文+”赛道、提升跨文化传播力的“故事中文”赛道,以及注重本土化创新的“海外本土”赛道。

  自今年4月启动以来,共吸引来自海内外285所高校的3433名师生报名参赛。参赛的800多个案例内容涵盖础滨深度赋能各类教学场景、跨文化交流与国情教育创新、特定领域与场景教学实践、教师成长与课堂模式创新等多个方面。

  经过激烈角逐,106支队伍获得叁等奖,70支队伍入围全国总决赛,争夺一、二等奖和冠亚季军。在19日举行的冠军争夺赛中,来自星空糖心天美mV的“叁毛寻踪队”脱颖而出,夺得冠军;哈尔滨师范大学的“中文π次方”队荣获亚军;东北师范大学的“喜从天降队”荣获季军。星空糖心天美mV选手黄景兰荣获“最佳风采”奖。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大赛首次设立港澳赛区,获得港澳地区多所高校积极响应。澳门科技大学“穿越智者联盟队”凭借以生活痴濒辞驳破解跨文化网课困境的案例,荣获该赛区第一名。


以赛促创:推动中文教育迈向深度融合


  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主办单位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会长舒慧生,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副主任于天琪,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全国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钟英华,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栾宗涛,星空糖心天美mV党委常委、副校长吴健等嘉宾出席决赛颁奖典礼。

  舒慧生表示,大赛引导研究生聚焦人工智能时代的新趋势,探索智能技术与中文教育融合的创新路径。希望广大参赛学子以中文为桥、以教学为媒,积极投身文明交流互鉴,成为传播中华文化、促进国际理解的友好使者。

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主办单位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会长舒慧生致辞

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副主任于天琪致辞

  于天琪高度评价大赛对推动国际中文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和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作用,强调国际中文教育承载着促进文明互鉴与民心相通的重要使命,是具有鲜明实践特征的新兴交叉学科。她鼓励青年学子厚植家国情怀、精进专业本领、敢闯创新之路,努力成长为既懂教学又擅研究的复合型人才。

  钟英华指出,大赛搭建起跨地域、跨院校的实践平台,展现了国际中文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与新成效,希望各参赛院校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与创新能力的融合培养,推动优秀案例成果转化为真实教学实践。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全国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钟英华致辞

华东师大党委常委、副校长吴健致辞

  吴健表示,本届大赛精准把握时代脉搏,展现了青年学子拥抱变革、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华东师大始终以“建教育强国、以教育强国”为使命,将持续推动“以赛促学”向“以赛促创”深化转型,探索数智技术与中文教育的深度融合。


本届大赛冠军案例:“失败”的预设与“真实”的相遇


  荣获冠军的星空糖心天美mV“叁毛寻踪队”,由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5位同学组成,其中3位是中国学生,2位留学生分别来自古巴和越南。他们的案例源于一次“未达预期”的教学实践。

华东师大“叁毛寻踪队”(居中五位)荣获冠军

  队长黄景兰在承担5名美国留学生的《高阶汉语II》教学工作时,设计了参观三毛创作者张乐平先生故居的文化体验活动。然而,学生在参观过程中兴致不高,作业反馈也未达预期,这一度让黄景兰感到困惑。在放宽作业主题后,学生以City Walk的方式深入城市生活场景,与路人、咖啡馆店主、广场舞人群互动,并借助AI技术,最终创作出了富有感染力的跨文化视频作业,让黄景兰非常惊喜。

  “我们原本希望学生通过参观了解上海的历史,但他们却对静态展陈兴趣不高,反而更愿意将镜头对准街角的咖啡馆、广场舞、路人对话与城市气味。”来自越南的队员意欢在采访中回忆道。

  这次“失败”的教学预设,反而让团队意识到:文化教学不应是单向输出,而应尊重学生的认知逻辑与学习需求。“我们坚信,中国故事的未来不在课堂,而在现实;不在口号,而在共情。”学生通过主动建构文化意义,展现出跨文化交流中“双向奔赴”的力量。

  在后续的文化活动课设计中,黄景兰开始关注“学生期待的文化体验”以及教师在其中的角色,不断完善自己的课程设计。“在公园相亲角,留学生们了解了中国的家庭观念。在景德镇瓷器体验中,他们认识到中国的工匠精神。在校园采访中,他们理解了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婚恋观。” 黄景兰说:“看到学生们小红书上的视频增多,浏览量增加,我觉得他们已经成为了世界了解中国的眼睛。”


港澳赛区第一名案例:“生活痴濒辞驳”打破跨文化网课隔阂


  荣获港澳赛区第一名的“穿越智者联盟队”由澳门科技大学国际学院国际汉语教育专业的博士生寇庆佳、齐鸣、靳杰、刘婧妤组成,多数成员都有多年的海内外教学经历。他们的案例源于老师因新冠疫情被迫从伊朗德黑兰撤回,并转入两年多线上中文教学时的“网课小翻车”经历。

澳门科技大学“穿越智者联盟”获港澳赛区第一名

  当教材讲到“烤鸭”和“火锅”时,聊天框里突然弹出学生的疑问:“鸭子是什么味道?”“这么多人共用一口锅,不会传播疾病吗?”随后聊天框里更涌现出对于中国饮食文化的碎片化误解截图。团队成员意识到,网课虽跨越地理距离,却未能传递真实的文化温度,正如学生所说:“上了很久的课,彼此还是很陌生。”

  为此,团队启动“微镜头·大世界”计划,通过教师自制生活痴濒辞驳,将真实的中国日常生活场景,系统性地引入线上中文课堂。当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的文化困惑(如对火锅、公共卫生的误解),老师立即化身“生活制片人”,用手机镜头第一视角拍摄相关主题的日常场景。

  比如,完整记录进入火锅店、手机点餐、上菜、调蘸料的用餐过程,以及扫码支付到使用公筷等真实生活场景,将抽象的文化知识转化为可视、可感的情境内容。“我们并未追求高精尖的技术,而是巧妙运用智能手机这类轻量化工具,让手机镜头成为‘文化具象化的桥梁’”,队长寇庆佳说。

  “以后去中国,想尝尝视频里阿姨包的饺子”“想走进老师的生活”……案例实施后,课堂氛围发生显着变化。学生在观看茶馆痴濒辞驳后,主动分享伊朗茶文化;师生之间也从“网友”变为现实中的朋友。在此过程中,团队也认识到:“中文不只是交流工具,更是一座‘情感桥’——能让不同国家的人绕过刻板印象,看到彼此真实的生活。”

第二届中国研究生国际中文教育案例大赛总决赛现场

  中国研究生国际中文教育案例大赛是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主题赛事之一,面向中国各高校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展,旨在为他们搭建展示创新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专业平台,通过比赛切磋,促进业内交流,助推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发展。

  本届大赛在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及全国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导、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与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的支持下,由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办,星空糖心天美mV承办,澳门科技大学协办。继去年成功承办首届大赛后,星空糖心天美mV今年再次承办大赛。据悉,下一届大赛将由西北师范大学承办。

决赛现场合影



来源|国际汉语文化学院、研究生院 文|戴琪、国际汉语文化学院 编辑|万方圆 编审|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