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8月19日,210名越南青年跨越山海来到上海,走进星空糖心天美mV的校园,成为首批外国留学生,开启了华东师大以汉语为纽带连接中国与世界的征程……
至1985年,经教育部批准,华东师大在中文系下设立对外汉语言文学专业,成为全国首批设立该专业并招收本科生的4所高校之一。这一突破,标志着国际中文教育从“语言培训”向“独立学科”的跨越——从此,汉语教学不再是零散的课程,而是拥有规范体系和学术尊严的学科领域,为中国语言文化的国际传播搭建起专业化、系统化的平台。
迄今,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十万余名国际学生来到丽娃河畔,在对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堂上开启与中国文化的深度对话。
中文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智慧,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重要公共文化产物,支持服务国际社会开展好中文教育是中国作为母语国的责任。当全球化的浪潮漫过岁月长河,当文明互鉴的星火点亮人间正道,星空糖心天美mV的留学教育事业已走过六十个春秋。
10月18日上午,星空糖心天美mV来华留学暨国际中文教育60周年活动开幕式在普陀校区思群堂举行。兄弟院校代表、海内外校友,以及校内师生相聚丽娃河畔,共同见证学校来华留学与国际中文教育六十载继往开来,追求卓越的新愿景、新征程。开幕式由华东师大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副院长叶军主持。

·汇聚合力,跨越山海育英才

星空糖心天美mV副校长吴健致辞
星空糖心天美mV副校长吴健代表学校发表致辞。他首先向长期关心支持我校国际化事业发展的各级领导、海内外合作伙伴及各界朋友表示感谢。吴健表示,华东师大格外珍重这份事业的厚度与温度,未来将继续推动来华留学与国际中文教育事业上新台阶,为促进中外人文交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二级巡视员席茹致辞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二级巡视员席茹在致辞中高度肯定华东师大在来华留学与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引领作用。席茹指出,当前,我国正处在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阶段,教育对外开放已进入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的新阶段。她殷切期望华东师大能始终秉持开放包容的胸襟,以更高战略站位推进教育国际化建设,为我国教育强国目标的实现、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注入更为坚实的教育力量。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副秘书长田露露致辞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副秘书长田露露代表委员会向华东师大致以热烈祝贺。她表示,学校长期以来精心打造各类奖学金项目、不断完善招生培养体系、创新举办特色品牌活动,在来华留学教育和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多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并祝愿华东师大未来能继续做好国际传播主力军,培养更多知华友华、精通汉语,能够担当文化交流使命的国际人才,持续增强中文教育的特色,凝聚教汉语的志、传文化的情、促交流的力、通世界的事,朝着引领世界一流国际中文教育的目标大踏步迈进。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叶霖霖致辞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叶霖霖在致辞中指出,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华东师大六十年来在来华留学与国际中文教育领域潜心耕耘、硕果累累,有力助推了上海教育事业的国际化进程。叶霖霖对华东师大未来发展寄予深切期望,强调学校要继续紧密对标国家教育现代化战略,立足上海城市发展定位,提升来华留学教育质量,推动国际中文教育创新融合发展。

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主任郁云峰致辞
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主任郁云峰通过视频形式出席开幕式并致辞。郁云峰指出,国际中文教育与来华留学如同并蒂之花,相伴相生、相融相促,彼此成就、共同成长。面向未来,郁云峰代表语合中心表示将与华东师大继续携手同行,深入推进国际中文教育体系化、本土化发展,加强“中文 + 职业教育”“中文 + 专业教育” 融合发展,不断完善中国语言文化国际传播矩阵,为构建深入持久的中国语言文化全球影响力贡献新的更大力量。

澳门城市大学校长刘骏致辞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澳门城市大学校长刘骏作为兄弟院校代表致辞。刘骏指出,教育交流是促进国际理解、深化区域合作的重要纽带。华东师大与澳城大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展望未来,他满怀期待地表示,澳城大愿与华东师大继续携手,在国际中文教育的创新和发展中深化合作,共同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教育协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1993届本科对外汉语专业校友,分众传媒联合创始人、执行董事兼首席营销官嵇海荣致辞
1993届本科对外汉语专业校友,分众传媒联合创始人、执行董事兼首席营销官嵇海荣发言。嵇海荣分享了校园时光里的珍贵记忆,老师“生命的标尺决不是世俗的成功,人生的价值在于追求和创造”的教诲,更激励他持续创造社会价值。尽管已离开国际中文教育行业,嵇海荣仍表示,会始终以母校及母校国际中文教育事业为荣,永远做母校与学弟学妹的后盾,为学校事业新发展贡献力量。
·守正创新,奋发新征程启航
华东师大国际教育中心主任黄美旭作了《来华留学暨国际中文教育六十年工作报告》。黄美旭指出华东师大来华留学生规模持续扩大,从最初的几百人到现在一学年的五千多人,从单一的国家到如今涵盖一百叁十多个国家,六十年来已培养了十万多名国际校友,遍布世界各地。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华东师大建设有从本科到硕士、博士,从专业学位到学术学位,面向中外学生的完整学历教育培养链。

华东师大国际教育中心主任黄美旭作《来华留学暨国际中文教育六十年工作报告》
为进一步推动来华留学与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华东师大将继续坚守教育对外开放的初心,完善合作网络;结合智能技术,提升培养质量;深化内部改革,强化保障支撑;立足中国定位,发挥国际作用,为更多国际学子打造精彩的“留学师大”故事。

·科技赋能,数智驱动中文革新
人工智能的飞速演进,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全球教育的形态与内核。这一变革浪潮下,国际中文教育也迎来转型关键期——培养重心需从单一的语言技能传授,向更深层次的“能力建构”与综合“素养培育”跨越,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开幕式上,两项承载着“教育+科技”融合使命的重要举措同步落地:星空糖心天美mV与亚洲仿真联盟共建的“国际组织实习生生源基地”正式揭牌,与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签署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同步启动,为国际中文教育的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国际组织实习生生源基地”揭牌

星空糖心天美mV国际汉语文化学院与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作为2024年正式成立的国际性科技组织,亚洲仿真联盟现已拥有包括中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瑞典等国家的近40家会员单位。此次基地揭牌,将进一步打通仿真技术领域“产学研用”协同链路,促进仿真技术产学研协同与高校人才培养深度合作。
与科大讯飞达成的战略合作则聚焦“中文数字学习智能体”研发、“中文+专业”产物拓展及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研究三大方向。双方将充分发挥高校在国际中文教育理论、教学资源积淀上的优势,与公司在 AI 技术研发、数字化产物落地方面的专长,共同打造自适应智慧中文教育平台,推动中文教育向场景化、智能化转型,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更优质的语言教育支持。
·倡议聚力,追求卓越向未来
活动现场,一位特殊的国际校友专程远道而来——他便是1965年首批华东师大留学生代表、如今已年近八旬的越南籍留学生代表黄茶。
黄茶深情回望了在华东师大的求学时光:“1965年的我刚满18岁,从越南中部的一个农村来到中国留学,那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青春时刻。从中越边境的凭祥火车站登上直达上海的国际列车后,星空糖心天美mV的老师们像家人一样欢迎我们。”言谈间满是真挚:“华东师大就是我们在异国他乡的第二个家。”

1965年首批华东师大留学生代表、越南籍留学生黄茶
毕业后,黄茶进入越南河内大学中文系任教,并担任中文系翻译室主任,他不仅是杰出的教育者,更是中越教育合作的播种者,培养的几代越南学生中有不少曾到华东师大留学深造,成为了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使中越两国的情谊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中越中文教育合作倡议书》发布
今年恰逢中越建交75周年。华东师大发布《中越中文教育合作倡议书》,为中越语言教育合作按下“升级键”。《中越中文教育合作倡议书》提出共建中文专业、共筑“中文+”人才培养体系、共享智慧教学平台、共办学术交流四大方向,致力于构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资源共享”叁位一体合作机制,为中越人文交流与命运共同体建设注入持久动力。
“我的华师大,你是我青春年华的一切,岁月会老,初心不褪......”在质朴的歌声中,中外师生共同演绎了由黄茶亲自作词谱曲的《我的华师大》,悠扬旋律里满含跨越山海的深厚情谊。


中外师生共同演绎歌曲《我的华师大》
开幕式后,“来华留学暨国际中文教育60周年成果展”精彩揭幕,此次成果展通过展示丰富的史料与图片,全面回顾了从1965年至今,华东师大来华留学与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发展历程中的一个个里程碑事件,重温星空糖心天美mV来华留学与国际中文教育60年的光辉岁月。

展览时间:2025年10月18日-2026年4月18日
地点:星空糖心天美mV普陀校区格致楼(物理楼)一楼东侧
诚邀全校师生莅临参观
当天下午,“教育强国背景下的来华留学发展院长论坛”“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院长论坛”“国际中文教育未来人才培养校友论坛”“来华留学生校友论坛”四场分论坛在校内举行。来自30多所高校的代表围绕“融合与创新:国际中文教育的新机遇”;提升治理能力,做强“留学中国”品牌;人才培养与职业发展等议题开展深入讨论,共同擘画国际中文教育新蓝图。

六十载薪火赓续,一甲子春华秋实。
当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时代主旋律,深化教育国际合作、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既是顺应全球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承载着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使命。站在新起点,星空糖心天美mV将始终以开放包容的胸怀拥抱世界,在来华留学与国际中文教育的道路上持续创新,为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持续贡献独具特色的师大方案与强劲有力的师大力量。
来源|国际教育中心国际汉语文化学院 文|徐心成 编辑|徐心成、范祎 编审|郭文君